共享辦公室WeWork即將上市,華爾街萬眾期待,據報WeWork上市估值達470億美元。WeWork推銷的不單是共享,而是一種全新工作方式,或者以數碼化的物業技術(Proptech),推出全新的產品。WeWork概念是辦公室的使用率偏低,共享辦公室可提高使用率,透過應用連接會員,又可以帶來正面的界外效應。不論WeWork概念是否能達上述估值,WeWork在全球28個國家共105個城市中,已設立485個據點,全球會員數目很快超越50萬,其中有四成,更是大企業成員。
WeWork技術和價格上有絕對優勢,不少跨國企業到外國建立據點,甚至外國公幹的行政人員,紛紛採用了WeWork。
WeWork的創辦人之一Miguel McKelvey為建築師,更利用數碼化建築技術,優化空間利用。不少WeWork進駐的場所,甚至有歷史建築,以中國旗艦店上海威海路共享空間為例,一百年前更是一所鴉片工廠,即使平面圖則也不太凖確,WeWork進駐後利用激光技術,重建空間3D模型。
數據化空間存貨
WeWork大中華區設計總監Luis Portas說,他們以3D掃描器取得點雲(point cloud)資料,以ReCap重建場所模型,但激光技術掃描在反光或窗戶,有時亦有不少偏差,再根據橫切面和圖片配凖,重建室內的3D場景,過程的難度應該不少。
WeWork再以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自動產生設計內部設施和辦公桌安排,避免空間設計的衝突,設計快而準。不過,一般BIM模型是建築之前,就已經建立方便施工,WeWork其後才建立的3D場景,則方便了存貨管理。
Portas指,3D掃描器獲得資料,比以人手丈量取得空間資料快速,精確度達厘米級。WeWork取得物業後,須快速設計和推出應市,還得以預製組件(Prefabrication)來加速設計和建設,必須極精確的空間資料,只能通過BIM才能實現。
另一個WeWork須重建室內3D場景的理由,為方便日後辦公室間隔的變動,靈活管理所有存貨。WeWork非單一租客長期使用,而是多家企業同時共享,不少還是短期租約,WeWork從租客戶使用率數據,不斷調整空間的運用。
手機應用貫通全球
大中華區工程總監Harish Krishna就表示,WeWork從用戶的數據,中國WeWork先後刪除了三種較小型會議室,顯示WeWork不斷從收入和成本,分析間佈局設計,過程相當動態。
WeWork再利用BIM工具Revit自動化設計流程,有助減省工序,迅速模擬多種座位配置場景,甚至開發出本身Plug in,快速分析每一種設計的成本,以及潛在租務效益和收入。
WeWork推出會員手機應用APP,預訂世界各地的WeWork會議室、登記訪客、活動報名,啟動匙卡及人面辨識等。大中華區創新科技總監盧漢森說,WeWork流動應用也類似互助社區,有助會員找到業務相關的應用和系統,不少會員還透過應用找到幫助,例如招聘員工和建立合作關係,從不同會員的興趣,藉數據來安排相同興趣會員的工作空間;亦可以無縫地融合實體及虛擬兩個平台,並應用在評估新據點、服務,幫助會員減低成本,
透過整合科技至WeWork提供的所有服務,利用WeWork建築物所收集的數據及分析報告,WeWork也可洞察城市化及地產市場的趨勢。
閃座按時收費
WeWork具備所有辦公空間的實時和會員活動數據,國內已率先經出「按時收費」服務WeWork GO(閃座),預計今年第三季香港市場推出。香港是在全球市場中,其中一個WeWork GO服務最先推出的市場。
「閃座」是WeWork收購的國內共享空間「裸心社」(naked Hub),原先開發按時收費產品,只要以WeChat小程序,抵達時掃描二維碼,即可以按分鐘收費方式,透過WeChat Pay支付,使用流動辦公桌,APP和小程序會顯示不同分店的座位供應情況,以便知道該據點的人數。WeWork GO在上海已經有6萬名登記用戶,並已在所有WeWork上海推出,亦同時在北京及杭州試業。
上海WeWork GO每小時只是從人民幣15至30元,加上有免費飲品和淋浴,又廿四小時運作,可能比Starbucks還划算,WeWork GO可以APP搜尋附近空位,不會撲空。從以往活動數據,不少人是下班以後,才到上海WeWork繼續工作,大概可能是家中空間不足,未來WeWork GO還會推出會議室按時租用。
大中華區創新科技團隊高級產品經理梁鈞彥說,WeWork可以快速從應用知悉用戶的反饋,並蒐集更多數據,例如以物聯網(IoT)技術,控制WeWork內各種設施,以手機應用程序通過藍芽控制自動咖啡機,咖啡機更具備收集有關會員的喜好及消費數據之功能;又提供生啤、洋酒及冷萃咖啡的智能沖調機,沖調機能收集有關會員的喜好及消費數據,具備遙距鎖機功能。
WeWork全球高速增長,目前會員已經達466,000人,從會員活動的各種數據,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空間、活動、用戶反饋的數據,不斷作出優化,甚至推出新的產品。
WeWork大中華區創新科技總監盧漢森表示 :「WeWork團隊為社區帶來更人性化的工作、生活,並透過善用空間實現可持續增長希望引領更多人才體驗到WeWork所創造的未來工作模式。展望未來,我們會繼續重新想像、重塑空間、樓宇,以至城市的建築,持續創新,鼓勵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激發創意,令其變得更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