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來美方制裁華為新聞愈鬧愈大,不論後果如何,中美關係已受重創。有次,與華為人工智能負責人午膳,談及AI開發框架,市場上為數不少,何以中國開發人員,對於TensorFlow情有獨鍾?甚是成為最大源碼貢獻者?
這位開發主管說,不少華為開發人員,都是從美國回流,開始就用TensorFlow。事實上,TensorFlow不見得有何特別,簡單來說只是一種習慣。TensorFlow生態蓬勃之餘,為此AI開發框架帶來源碼和功能,結果全球風行,Google也始料不及。
IT作為行業,注重全球化的協作,必須良好生態系統環境;猶如自然界一樣,整個環境各個物種,各取所需,互相補充,保持良好的循環和互動。
華為作為一家技術公司,開發人員選擇科技,也不是愛國或不愛國,而技術沒有國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幾乎全球互相協作,研究成果不分區域, 互有貢獻,加上供應鍵緊急結合和制式的標準化,市場作全球拓展,才有今日的繁榮。一旦中斷交流,科技市場必然會走向衰退。
美國反華情緒高漲,遏制中國聲音,彼起此落;朝野兩黨至主流的媒體,無不口誅筆伐,中國形象插水,華為更成祭旗對象。不論華為的命運最終如何,其他中國科技公司看在眼裡,肯定感到唇亡齒寒,加緊開發基建技術,以免變成另一家華為。
2014年,筆者採訪華為發佈麒麟晶片,當時ARMv7架構麒麟920處理器系列剛出,也是麒麟晶片的轉捩點,卻遇上海思高層王勁猝死,結果場面甚為唏噓。有華為員工指加班瘋狂程度,導致員工英年早逝;有華為員工私下認為,華為既不以終端設備而安身立命(當然想不到華為手機可以大賣),賠上員工性命開發麒麟,並不值得。
事後,華為高層一再強調,麒麟不會取代高通或者聯發科晶片。事後證明,華為仍然是上述兩者最大顧客。
過去10年,美國仍然係處理器市場最先進國家,具備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而華為原則,又是只採購最好技術,晶片只是所謂「備胎」,加上中國開發晶片,仍缺乏市場規模和技術優勢,華為亦心知肚明,急起直追,只是最近之事。
隨著軟件定義概念興起,晶片速度並非技術高低,唯一決定因素。軟件在系統設計的重要性,比硬件架構更為重要。晶片放在一旁,也是形勢使然。
近年,軟件定義的晶片設計概念,開始成形;從微處理器、微控制器、DSP設計以軟件方式進行開發,所以小規模的設計愈來愈多;香港科學園內也有不少晶片專才,終有一天出現本土微處理器,並非不可能之事。今次事件亦可能改變投資者心態,令晶片市場再一次出現變數。
不過,更長遠問題卻是打破了中美科技生態環境,供應與消費之間,對生態系統出現了信心危機。
一向以來,不少中國科技人材(甚至華為內部)都在美國受訓,亦可能在從美資在華研究機構浸淫,內心甚為崇拜美國企業或工作方式。
從開放改革至今,美國科技也是中國發展的模仿對象,注重追隨美國技術標準。今次美國鷹派不惜代價打擊華為,甚至放棄道德高地,為短期利益無所不為,中國是否再緊隨美國標準?還是各自為政?日後是否漸行漸遠?至少雙方的關係,已難復舊觀了。
美國的國家形象,以至IT生態合作關係,可能就在美國鷹派手中,一鋪清袋了。
说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