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城市大學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揭示大灣區有條件成為推動數據流通先導計劃的理想試點,呼應大灣區致力成為全球創新和科技中心並推動先進製造業及現代化服務行業發展的願景。
較早前,Microsoft 香港委託城市大學進行獨立研究,發表《跨境資料流動法律規制研究報告》,從法律角度審視有關大灣區跨境數據流通的不同方案,並提議打造香港成為大灣區的數據儲存和處理中心。是次研究亦倡議一個循序漸進的先導計劃,就如何協調大灣區區內有關數據流通的政策、體制和科技技術提出可行建議。
負責是次研究團隊的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兼副教授陳磊博士表示:「以往為迎合各地獨有的需要,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均採用不同的數據保護和網絡安全法律框架。在大灣區的規劃出台後,三地政府都需要重新考量如何促進數據流通。香港一直致力參與有關跨境數據流通的國際協議,再配合香港的國際地位以及強健的法律體制,香港具備理想條件成為大灣區的數據中心樞紐。長遠而言,這些條件更有機會令香港成為全中國的數據中心樞紐。」
設立數據「白名單」
是次研究建議於區內設立特定的機制,為進出三個司法管轄區的數據進行分類。報告建議政府擬定「白名單」,容許某些類別的數據在特定的情況下能進出管轄區,同時設立「負面清單」,界定不允許自由流通的數據類別。該「白名單」清單機制需針對特定行業或類別(如金融服務、醫療保健、中小企)及其用途(如電子商務、企業/跨國公司組織內部通訊等)。同時,這些準則亦需因應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體制、科技技術和其他因素的變化而進行修改和調整。
大數據治理公會一直致力加強大數據安全保護及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數據樞紐。該會創會主席楊德斌表示:「隨著香港積極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大灣區為香港提供了增長和促進多元化發展的良好機會。透過對大數據進行適切的監管,香港有條件在促進跨境數據流通方面擔當領導角色,並成為大灣區、亞洲以至全球的數據樞紐。由於三地擁有不同的數據保護及網絡安全政策,在香港推行先導計劃是有效協調區內數據流通的重要一步。」
雲服務助數碼起飛
不少人認為,大灣區為雲服務演進帶來了新契機。目前,中國境內雲服務及SaaS等,要先獲國內ISP互聯網業務供應商執照,有不同法律限制。雲服務到了中國境內,必須有不同的登入,有時國內外供應的雲服務,選項也不一樣。不少企業經營國內業務,如果要一致性的雲服務,可能要通高速專線,以連接境外。大灣區放寬雲服務的經營,亦有利區內的協作。
大灣區內研究數據互通可能性。隨著容器服務技術的成熟,即使數據處於不同地點,亦可作遠程分析。不少論者以為,數據管治的法律框架,才是區內企業真正關心問題。例如香港企業數據儲存在深圳的前海地區,可否沿用香港法律框架,以管治的權限?此舉可增加部署雲服務的靈活性。
大灣區正實行三種法律制度;以往不少企業均擔心,數據儲存的地點,會帶來不同法律責任;例如執法部門的搜證,以及取閱商業資料的程序和權力。由於香港有較清晰的法律界定,企業多選擇本港的數據中心。
企業數據均選擇留港,營運和支援設於內地,也會帶來種種營運問題。數據以本港作為基地,企業只有以專線,連接國內的各分支機構,影響營運效率和成本。大灣區若可有更彈性法律框架,改善數據流通儲存,將更有利區內城市協作。
較早前,微軟大中華區人工智慧暨數位轉型負責人趙質忠就曾形容:「目前數據傳送情況,有如國際航機繞道飛行,要多次轉機,不能直飛往目的地一樣。大灣區內如可選擇直飛,可節省不少成本。中國適度放寬互聯網經營的限制,亦可便利區內的企業營商。」
雲服務對數碼化非常重要;不單加速了軟件部署、更新和進化,也加快創新和數碼化步伐。以往IT專案經多時籌備,以雲服務可快速實踐和驗證。但大灣區內的雲服務的諸多限制,又妨礙了創新。
Microsoft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兼大數據治理公會理事會成員陳珊珊表示:「科技是釋放大灣區真正潛力的關鍵。只有具備順暢的數據流通,大灣區內的企業才能加速數碼轉型,繼續藉著人工智能提升業務表現。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先進的分析方法及深入見解,並有效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有利企業於大灣區,甚至在國際舞台上蓬勃發展。香港具備成為大灣區數據樞紐的理想條件,這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金融、貿易、物流和航空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