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有雲頭三位的廠商,都是以A字開首;其中以AWS佔的市場最大,坐擁全球58%市場,其次為微軟的Azure,第三位就是阿里雲Alibaba Cloud。
不過,公有雲廠商之間,市佔率相差極大;阿里雲在國際規模雖小,國內又卻享有絕對的優勢,佔去國內超過一半市場。阿里雲有豐富的產品線,穩定性亦較國內對手為高。
阿里雲在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設有55個域(Zone),其中中國有34個域,本港也是其業務重心,協助不少企業走出去;阿里雲亦已取得大部分的國際技術和保安認證;阿里雲的真正對手,只是之前的兩個A。
阿里雲具備了大量的「雲原生」(Cloud Native)的服務,又推出混合雲方案,企業內亦可部署阿里雲,而本港的生態夥伴亦正成形。
上星期,阿里雲舉行的香港Infinity 2019生態峰會,更以「為香港、搏到盡」為口號;顯示擴大本港投資的決心。
阿里巴巴擁有電貿、新零售、支付、物流、旅遊業務,尤其類似「雙11」購物節,可作為練兵的機會。馬雲曾經表示,雙11其中一項目標,就是為測試系統的核心能力;「推動中國商業基礎的完善,特別是技術的提昇。」
阿里雲首席雲架構師王宇德說,今年「雙11」商品交易總額(GMV)達2135億元人民幣(約321億5千萬美元),成交達10億4千萬宗,由此可見阿里雲的擴充能力。
阿里雲推動不少垂直行業,包括了連結淘寶的賣家與工廠的「1688淘工廠」平台,以及近年媒體廣泛報導的「盒馬鮮生」;推動以「生鮮食品超市+餐飲+電商+物流配送」多業態集合體的「新零售」概念,也是通過阿里雲的零售技術。上周,「盒馬鮮生」還獲得美國零售業聯盟(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NRF)展覽會的「未來零售創造者」獎項。展覽會自1912年開始舉辦,為全球最具權威的零售會議。
Infinity 2019上,也展示了多家香港企業,利用阿里雲開發的零售、金融、智慧城市服務;包括周大福、Pacific Coffee、香港快運航空、香港國際機場等。今年亦有多家科技商;包括了英特爾、HPE、Veeam、Fortinet、Veritas、Palo Alto贊助,也顯示企業可在阿里雲,支援更多技術夥伴,為企業連接混合雲。
阿里雲港澳及韓國區總經理劉彬星說:「阿里雲以技術應對日常挑戰,致力與夥伴共同推動各行各業的數碼化轉型。」
混合雲短兵相接
不少政府和企業,基於保安和法規,部分運算須返回內部;各公有雲開始提供類似Azure Stack方案,以供建立內部的雲運算和混合雲;AWS就推出了Outposts,阿里雲亦展示了Apsara Stack,包括了阿里雲基於KVM開發的虛擬平台、類似S3物件儲存、以及虛擬網絡,各種雲管理和應用服務,包括阿里雲本身開發的深度學習平台PAI,以及Elasticsearch等合作方案,作快速數據搜尋和分析。
Apsara Stack包括了所有阿里雲的運算、儲存、網絡的分佈式架構,包括保安技術,安裝在指定硬件設備上,從內部部署阿里雲所有的服務;包括人工智能、GPU計算、商業智能。但Apsara Stack出貨,至少得7個機櫃,仍針對政府和大中型機構。
無服務器運算
Apsara Stack Agility則是以Docker容器技術,配合Kubernetes協作環境,適合開發雲原生(Cloud Native)無服務器運算技術(Serverless Computing),類似Google雲平台的GKE On-Prem,以容器和微架構作DevOps及具超擴充能力的開發。
開發人員只要在容器上開發完成,就可直接部署到Apsara Stack Agility上運行,不再要開啟和管理VM,也毋須配合IT基建,應用會自行配置所需資源,並自行擴充和容錯。
不少人預測認為,未來數年之內,絕大多數應用均會轉以容器方式開發,既減少耗用IT基建,並大幅簡化管理,加快開發過程。實際上,企業也難兼顧同時在雲端和內部開發和管理應用,統一以容器幾乎是大勢所趨。Kubernetes已成管理容器主流技術,即使是微軟和AWS,都已轉投開源Kubernetes陣營。
阿里雲的Apsara Stack Agility可支援各種深度學習框架;包括Tensorflow和Caffe等。Kubernetes已加入深度學習容器化的Kubeflow;可重複使用訓練模型的Pipeline以簡化實施深度學習過程。Kubeflow可讓數據科學家在數據測試不同算法,但仍須一定技術能力(例如編寫排程的Yaml檔)。阿里雲則開發了Arena工具,進一步簡化數據科學家在雲端以Kubeflow部署的深度學習。數據科學家毋須理會如何在雲運算上部署運算資源、排程和安排GPU計算,只要直接將訓練任務和數據上載阿里雲,然後直接就可以用TensorBoard,再評估有關模型的訓練成果。
阿里雲也有專供大數據分析Apsara Stack,支援MaxCompute,也是阿里雲開發的數據倉庫方案。
2008年,王堅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成為了首席架構師,提出「去IOE」(去除IBM小型機、Oracle關聯數據庫、EMC存儲系統)構想法。
王堅當時被視為不切實際的想法,卻受到馬雲支持,原因是馬雲深信雲運算,就是阿里的未來,沒有自主技術的雲運算,幾乎不可能存活下去。從目前的形勢,馬雲也許真的有先見之明。
阿里巴巴以開源技術取代Oracle關聯數據庫,開發出超大型的數據系統,並以雙11等活動作測試。另一家「去Oracle」的公有雲就是AWS。每年Re:Invent大會上都少不免揶揄和攻擊Oracle,但AWS自家仍在使用Oracle數據倉庫技術處理電子商務。MaxCompute數據倉庫支援多種開源技術,加上在電商上和雙11實戰,亦可支援MapReduce大數據分析,可能比AWS自家技術,還要可靠。
今年八月,阿里雲與HPE合作,HPE成Apsara Stack亞太區(除了中國內地)合作廠商。HPE系統在絕大部分數據中心已獲認證,能夠迅速部署Apsara Stack方案在企業內的數據中心。
香港智能機場
阿里雲開發了智能城市應用場景,最著名是以AI技術作基礎的「ET城市大腦」,並於杭洲率先落地,效果立竿見影,杭州在主要城市交通擁堵排名,也從2017年第48位,下降至去年第二季第57位。ET城市大腦已獲廣州、蘇州及貴州,去年再獲澳門和馬來西亞吉隆坡等海外城市採用。
香港國際機場也利用了阿里雲,以改善機場的營運。香港機場管理局首席資訊主管卞家振,介紹機場多項IT技術,包括以人臉識別,AI視覺追蹤手推車、機械人巡查加快維修、無人駕駛拖車、MyTag預先通知行李抵達位置及時間。
卞家振說,不少技術均是本地技術夥伴和初創開發,包括AI指示牌翻譯、手推車追蹤、人臉識別入閘機等。
香港國際機場也夥拍了科學園的初創Chain Technology,建立了Digital Twin平台。Digital Twin是以數碼化方式去表達實體世界,表面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很相似,可在3D模型中,預見未來機場各項設施的運作,甚至親身在體驗,模擬各種可能出現場景。
但Digital Twin更可試行流程,預先在虛擬世界蓋好的「機場」內,模擬各種流程進行測試,例如以虛擬「旅客」,率先試用設施大量人流下的壓力,又可試以登機廊橋的操作;毋須等待新機場竣工,就可測試各項系統的設計,運作是否符合預期。
卞家振展示了Digital Twin如何測試不同施設。Chain Technology的技術可將設施、空間、地理資訊數碼化,包括了BIM、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等資訊,再變成3D模型,以視覺化方式,甚至AR/VR來呈現,
Digital Twin影像亦可即時分析機場內發生的各項問題,以物聯網連接,作出快速作應對。香港國際機場使用阿里雲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DataV(數據可視化),協助機場監測客運大樓內人流及停機坪的交通情況。
DataV把流量數據,同時展示大屏幕上,馬上發送提示訊息,以實現快速分析及應對。透過實時匯集數據技術,DataV可同時將多項數據,顯示於Digital Twin視覺模型上;同時具備區域識別信息,快速理解數據之間的關聯、模式和趨勢;還可提高數據挖掘和分析的效率,作更深入分析。
卞家振表示,機場南貨運區的過路灣高端物流中心的發展及管理權,已批予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菜鳥網絡牽頭的公司。未來,香港國際機場和阿里雲,會有更多深度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