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嘉年華2025
Slide
Web3Festival2025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個人資料漸受重視 Google工具管理私隱權

google1
Google全球私隱權顧問Peter Fleischer,全球對私隱和個人資料保護日增重視

隨著消費者在網下留下的足跡越來越多,私隱問題愈來愈受到關注。上周,荷蘭司法部門指微軟Windows 10及Office遙距採集(telemetry)過多數據,違反歐盟推動「一般資料保護規章」(GDPR)的個人資料私隱規定。

微軟的法規遵從部門表示,有關遙距採集資料只是為了改進功能和安全,但荷蘭司法部門指,據分析指微軟蒐集的資料包括了電郵的標題,而有關的資料被傳送到美國的數據庫,並對用戶的私隱構成風險。

全球科技公司為改進產品,甚至產品加入人工智能(AI),須蒐集大量用戶資料,以訓練不同AI模型。以Office為例,已加入大量AI功能;例如Outlook可以根據電郵的內容,建議不同動作,例如發現行程表,會自動建議輸入日程;一旦發現有邀請,會自動核對日程表是否忙碌,建議如何應對。

電郵也以可自行分類,甚至閱讀郵件內容,系統可分辨是否垃圾郵件。AI可建立類似功能,就是曾閱讀過大量垃圾郵件,但是AI在訓練和應用之時,會否涉及侵犯用戶私隱?

上述問題亦是全球主流科技公司關心問題,加上各國政府相繼立法,科技公司必須確保採集的資料,不會對用戶私隱構成的風險。科技公司處理個人資料不當,甚至是發生外泄,可能受到嚴罸,加上用戶對於保護私隱的意識高漲,必須主動回應用戶。

用戶自主控制

Google全球私隱權顧問Peter Fleischer,從公司成立開始一直是Google有關私隱權法律顧問,走訪全球的個人私隱官員,並向團隊提供意見,如何設計符合私隱要求及合乎法律規定產品。

Fleischer表示,Google電郵亦是利用AI訓練,才能精確地判斷出電郵是否濫發,而過程中如何保障私隱,一直是Google關心的問題。

「Google亦正研究人工智能(AI)和私隱的關係,新興的科技會否影響到私隱權。幾乎所有人都同意,AI有可能影響到個人的私隱權。」

全球監管機構都正尋找共同的框架,以保障用戶私隱。但保護私隱權亦有不少灰色地帶。例如本港有關私隱權的辯論,亦涉及言論自由的限制,以規管網上言責。

Fleischer說,私隱權涉及不少層面,除了用戶數據安全,也涉及用戶對個人數據控制。而Google最終願景,就是認為網上平台須具備一定透明度,並配合充足工具,確保用戶可自行管理其個人數據。

google2
Fleischer強調,Google的商業模式幾乎以數據為主,但從來不出售用戶的個人數據圖利。

絕不出售個人資料

Google擁有極大量個人資料,如何使用也受到關注。Fleischer表示,Google在全球推出了安全中心(Safety Centre),協助用戶保護個人私隱,而用戶也有權決定如何使用本身的數據。

Google在全球以至香港等地,陸續推出了本地化Safety Centre。用戶以本國語言,可從安全中心,清楚瞭解Google從自己蒐集了何種數據,數據又是如何使用。用戶也通用網上工具,決定數據如何被採用。「當然,如何用戶亦可選擇不讓Google採集數據,也會失去一定程度的方便。例如不少個人化功能,內容推薦等都必須蒐集個人數據,才能準確計算。」

Fleischer強調,Google的商業模式幾乎以數據為主,但從來不出售用戶的個人數據圖利。

成立跨部門小組

隨著Google規模漸大,產品愈來愈多元化,蒐集的資料量更大,責任也更大。Google也必須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大量投資在網絡保安方面,亦確保用戶知道數據如何受保護。

Google正在建立跨部門的私隱小組;包括了安全、法律各方面的專家,從介面設計、網站,以建立最佳保護個人私隱的通用手則。Google剛委任新的首席私隱專員,統籌集團個人私隱保護政策。Google也建立私隱及數據保護辦公室,以檢討所有Google關注產品私隱問題,例如開始設計產品時,須考慮到私隱敏感,內建在產品設計流程。

Fleischer與全球私隱官員溝通,包括本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黃繼兒,討論有關本港私隱權及執法問題。全球政府保障私隱權,亦作出不同程度立法,今年歐盟推動「一般資料保護規章」(GDPR),更加掀起全球數據保護立法趨勢。

「GDPR只是適合於歐盟的私隱法律,不會適用於所有國家。私隱的立法亦只是近十年才漸趨普遍。香港的立法亦比較早,其他國家亦是近年才立法。」

他表示,各地對私隱權定義和要求都有所不同,例如歐盟有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有嚴格限制,亞洲區則沒有相關法例。

2014年5月13日歐洲法院作出了歷史性裁決,當個人資料過時且不相關,公民有權行使「被遺忘權」,並對Google運作產生影響,並為此製作Webform接受歐洲公民有關要求,但其他國家並未有相關判例。

Google也要與全球不少執法機構合作,向Google要求個人資訊作刑事調查。Fleischer表示,Google網頁上亦已列明,曾經向各國執法機構交出的個人資料及原因。不過,Google並不一定根據當地法律,向執法當局交出用於刑事檢控的證據。Fleischer表示,Google會同時參考國際法律和當地法律,才決定是否向執法當局交出有關資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