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後,歐美國家尋找新經濟增長點,「再工業化」亦成發展策略,並推動產業智能化,出現了「工業4.0」的新思維。
香港科技園是本港促進「再工業化」的其中一個重要推動者,負責管理本港大埔、元朗和將軍澳三個工業邨。為了支援以創新和科技為本的產業、提升製造業發展,政府提出善用工業邨的土地;2015年,科技園修訂工業邨政策,在工業邨內改造專用工業大廈,發展高增值和高技術生產工序,針對綠色科技、生物科技及製藥等行業。
三年前,科技園於大埔工業邨收回一幢本用於重工的工廠大廈,經改裝翻新後,於去年打造成樓高四層、每層約兩萬呎的「精密製造中心」,已出租予四家創新企業,其中包括了綠芝園(Farm66)和龍達環保紗廠。
科技園亦正在將軍澳興建一座全新工業大樓「先進製造業中心」,樓面達一百萬平方呎,將推動高增值製造業的智能生產和先進組裝,並涵蓋研發、物流支援、原型製造及設計等延伸活動。科技園改裝和新建廠廈,承重、防震、樓底的設計,均符合新一代工業自動化用途。
食物無污染
綠芝園位於「精密製造中心」二樓,開設了一個20,000平方呎「魚菜共生」種植場,為香港農業科技揭開了新一章,同時向世界示範香港再工業化的創新智慧。這個利用數據、LED光控、多層式垂直種植結構等科技打造的智能農場,可把種植面積大幅增加之餘,更實現了多項環保節能及食物無污染的目標。
綠芝園創辦人暨行政總裁譚嗣籇表示,公司於2014年創立,源於他有食物敏感,因此對食物安全問題作出一番思考,設想如何利用科技改善農業生產程序。最初他在觀塘的一間2,000平方呎的舊工業大廈實驗室內農場,主要的構思就是不用土壤、以水耕種植,避免任何化肥。他表示,水耕的水沒有營養,加入「魚菜共生」這一環,成為了一個人工的生態系統,解決了生產健康無污染農產品的問題。
全環控專利技術
室內種植除了水和養份之外,還需要空氣、溫度、濕度、陽光的配合,在一個密封環境之下,處理這多方面的問題,還得應用科技,綠芝園研發全環控的專利技術,其Jellyfish監控系統收集及分析室內種植場的數據,並可作出調整。另一方面,從數據分析植物的最佳生長條件,種植場亦可模擬出最適合的環境。
換言之,綠芝園以數據進一步了解適切的天然耕作條件,不單只是以自動化提升效率,更可將室內種植變成流動農場,以貨櫃箱就可把一個室內耕地,運到不同地方,如沙漠都可種香港菜心。
利用工業大廈耕種,不單只是科技應用的示範,同時可以改變城市用地概念。過往,農業在室外進行,而城市發展淘汰不少農地。以香港為例,自給耕地只佔土地1.7%,如果以傳統方法,很難擴充農業自足比率。有了室內種植,情況便大為改觀。綠芝園在「精密製造中心」的20,000方呎場地,以新技術處理,包括多層次種植、系統管理,種植面積擴大十倍,相等200,000方呎,年產量達200噸農場。
譚嗣籇說︰「如果政府可以撥出荒廢的防空洞,綠芝園也可將它變成種植農場。更重要是農產品杜絕了農藥、化肥的隱患。綠芝園已取得酒店和超市訂單。綠芝園延伸綠色生活理念,準備推出零售自動化業務,設置自動售賣機在不同地點,讓消費者以手機預購和選擇取貨地點。」
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說,科技園於去年11月接觸綠芝園,不足一年就助其搬進了「精密製造中心」。當中亦需要解決不少問題,例如各方接受農業項目入園。今天大家認識到香港「再工業化」空間很大,關鍵是科技和創新元素。
創新技術流程優先
黃克強說,「精密製造中心」不一定預留予初創或高科技行業,也可能是升級轉型的傳統行業;以龍達環保紗廠為例,就採用大量自動化,可帶動本港高增值行業。
新一代工業高度自動化,佔地不必太大,科技園就「精密製造中心」選擇租戶,以技術和流程創新者優先,以示範推動「再工業化」。「精密製造中心」另一租戶龍達紡織(Novetex)開設了龍達環保紗廠。紗廠是傳統行業,龍達紡織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合作,應用循環再造紡織技術,成為首家舊衣升級再造工廠,也是本港五十年來,再次有紗廠回歸香港設廠。
香港每年產生大量廢棄紡織品。2016年,廢棄紡織品超過12萬噸,大部分被送到堆填區。龍達環保紗廠經HKRITA協助下,加上香港科技園支持,環保紡廠蒐集的廢布料,先經分類後,除去拉鍊、喼鈕、鈕扣等,再分類顏色後打碎,經臭氧、風乾、紫外線消毒,就可再紡成毛紗,毋須另行染色。布料可混入不同物料,製成不同用途的高質素毛紗,所以是「升級再造」,而不是將故衣變成次品。
每日產三噸毛紗
龍達紡織行政總裁陳永安預計,龍達環保紗廠可容納三條生產線,每日投產三噸毛紗。陳永安指,升級再造工業系統將廢料再造成優質毛紗,成本可低三成。全球羊毛和棉花產量下降,導致原料價格趨升。他表示,加上循環再造紡紗成本更低,既符合經濟原則也環保。
循環升級再造的紡紗需先消毒舊衣,切碎,然後混合、梳理、紡紗,再造出新產品。上述切碎工序,卻不能處理混紡衣物,混紡內加入聚酯纖維(Polyester),混紡滌綿要還原成一般纖維,再製造程序非常困難。大埔環保紗廠亦設有HKRITA的實驗生產設備,獲H&M Foundation資助,新技術以化學水熱處理,於混紡纖維中分隔綿料和聚酯纖維再造,可做成纖維並維持品質。
混紡是最常用布料之一;如果以打碎方式處理,混紡內聚酯纖維會破壞。聚酯纖維為石油副產品,不易生物降解,棄置後更不環保;但如何完整分離聚酯纖維,一直是技術難題。HKRITA的水熱反應架構,完整分離聚酯纖維和棉花。雖然實驗生產每天產量只有廿五公斤,所消耗的能源卻比全新混紡布料少七成。HKRITA長遠的目標是希望紡織可不斷循環再造,減少耗用地球資源。
「再工業化」鼓勵製造業轉型智能生產,利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技術進行產業升級,並鼓勵過往低增值的傳統製造業回流香港,轉變為高增值行業。近期中美的貿易戰,令不少香港製造業積極考慮回流,「再工業化」再增添了新一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