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紡織原是貴重的物料,隨著時代進步和生產技術的改善,以及製衣業的急速發展,加上近年時裝流行快速換,結果是廢棄衣服大增。香港每天產生約三百二十噸的廢衣服,由於廢料不能出口,只能放至堆填區。
但究竟如何製造循環再用衣服,技術上仍然存有不少困難。除了研發新科技之外,還要有適當廠房和設備,加上技術夥伴,並且降低投資風險。另外,循環物料也涉及大量人力成本,本港勞動成本之高,也甚難執行,紗廠也唯有投資在自動化技術上。
創新科技署豁下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加上本港龍達紡織和科技園,一起示範了政府推動的科技研發。通過與商界合作,分擔投資風險,通過科技園廠房和設施配合,成功落實環保技術,不單有利循環再造,減少廢物,也為再工業化和工業4.0,打下強心針,同時又推動本港科技發展,示範了如何達至多方共贏,升級本地工業的運作模式。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龍達環保紗廠開幕時打趣說道,開幕儀式除了創新及科技局長楊偉雄,環保局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也應出席。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由政府的創新科技處成立及資助,經多年研究,開發了多項獲國際公認的紡織循環再造技術,再與商界進行合作,商界負擔少於一半開發費用,就可以轉移使用研中心的技術,到了獲得盈利之後,再繳付給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資助其他開發項目,生生不息,也是另一種循環。
科技園負責管理本港三個工業邨,其中包括大埔工業邨。三年前,科學園從大埔工業邨收回一幢本來用於重工業的建築物,經過改裝翻新,出租予三家創新企業,包括了龍達環保紗廠。
工業邨拆細供創新工業
科學園行政總裁黃克強說,新大樓每層只是兩萬呎,共有四層租給四家租戶,其中三層已出租。新一代工業高度自動化,佔地不必太多,科學園選擇的租客,以技術和流程創新者優先,推動香港「再工業化」,促進本地高增值就業等。
科技園亦正在將軍澳設計一座全新工業大樓,樓面面積達一百萬平方呎,亦會分租予類似企業。這些產品不一定是高技術,可能只是採用創新科技或是生產流程,以自動化或機器人節省人手。科學園的工業大廈,在承重、防震、樓底設計,符合新一代工業自動化用途。
科學園也在自動化方面,輔助工業,以機械人取代人手。科學園亦有向各行業提供自動化的建議,並組成有關AI及機械人技術群組,幫助本港工業轉型。
龍達環保紗廠在研發中心協助下在大埔工業邨設立了環保紡廠。廢布料經分類後,再除去拉鍊、喼鈕、鈕扣等,分類顏色後打碎,經臭氧、風乾、紫外線消毒後,就可以再紡成毛紗,毋須再另行染色。布料可混入不同物料,製成不同用途高質毛紗。龍達環保紗廠預計,廠房可容納三條生產線,每日投產三噸毛紗。
龍達紡織行政總裁陳永安說,升級再造工業系統可將紡織廢料再造成為優質毛紗,成本可低三成。他表示,全球羊毛和棉花原料價趨升,循環再造大有可為;有信心廢衣再造的前景不俗。
不過,並非所有混紡都可以分解。例如布料內,多於一成Lyric質料,就不能打碎,牛仔布亦暫不能打碎處理。陳永安說,回收和廠房時會先分離有關產品,再分開顏色。由於紡紗不再經染色步驟,故此成本具有優勢。
龍達環保紗廠在大埔廠房亦設立了由H&M Foundation資助,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開發的新一代熱水反應處理和收回混紡滌棉生產線。混紡布料是最常用的布料;如果以打碎方式處理,混紡內的聚酯纖維(Polyester)組織會被破壞。聚酯纖維為石油副產品,不易降解;如何完整分離聚酯纖維,一直是難題。研發中心展示了實驗生產的水熱反應架構,能夠完整分離聚酯纖維和棉花。雖然,龍達環保紗廠的每天產量只有廿五公斤,但成品所消耗的能源,會比全新毛紗少七成,成本也更加低。研究人員說,Lyric質料較難回收,業界也洞悉有關問題,未來聚酯纖維性能改良,亦足以取代Lyric。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亦正發耗能更少,以酵素收回混紡滌棉的技術。長遠的目標,是希望紡織產品可以不斷循環再造,減少耗用地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