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天經濟發展,推動許多基建工程,可有想過建築物,其實也有如人類,有生、老、病、死的階段,生命周期跟人類一樣,有需要監察和護理。
隨著時間過去,再宏大的工程結構,都可能日久失修,或忽視其他隱患釀成意外。2108年8月14日,意大利熱那亞莫蘭迪大橋(Morandi bridge)崩塌事件,曝露城市原有不少危機,問題是大家不知幾時會出事。正值香港爆出大型工程施工不善的新聞,究竟我們如何作出有效的監察和維持,才可確保香港的安全?
辛子隽(Harris Sun)畢業於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學系,2017年與學生校友組成團隊參加創業比賽,勝出項目是針對基建與鐵路的人工智能安全檢測軟件,當時他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有鑒於香港港曾發生過建築物倒塌以及裂軌事件,問題就在於檢測時的人為疏忽,可應用最新科技藉以提高檢測效率水平,同時減低成本。
辛子隽是人工智能安全檢測數據分析公司維視拍(RaSpect)聯合創辦人兼CEO,他談到,預防意大利塌橋這類意外事件,應用人工智能科技,全力打造一座高水平的智慧城市,將是一個正確答案。
莫蘭迪大橋發生之後,外電新聞引述熱那亞一位學者:「莫蘭迪這種大橋,倒塌前可以不帶任何先兆,如此龐大的橋樑結構,難以掌握它的所有資訊。」
辛子隽表示,傳統建築物安全檢測的確很複雜,而且花很大資源。舉個例,一個天然氣庫,體積就異常龐大,審視從外到內的結構問題,哪處有裂痕、剝落等細節,便有需要搭起大型棚架,派工程師入內拍照,依據逾千張的現場照片去分析是否存在安全問題。應用人工智能就可以化繁為簡。
檢察建築物可分為宏觀、機動和微觀三個部分。宏觀是用人造衛星對目標建築物或工地,作出全方位的遙感監測,精細程度可以測出沉降偏差達幾多毫米。機動是行用無人飛機,巡航並高清拍攝建築物的外觀細節。可以想像,以無人飛機比起搭棚等傳統方法,效率提升有多大。
微觀是以儀器深入建築物體內,對內部結構變化作出檢測。RaSpect提供的安全檢測方案主要是在於收集以上宏觀、機動和微觀的數據之後,以人工智能系統加以分析,做好報告之後,再由結構工程師審視及認證。
辛子隽比喻他的公司產品服務就是建立一套「建築的神經系統」,建築物內外出現不同現象和徵兆的話,都可感應得知,從有關數據,分析出問題所在,於是可以及早掌握情況,類似莫蘭迪大橋,其實都可以有效地掌握其結構資訊。辛子隽是電腦科出身,何以加入基建行業,當起建築物的「醫護人員」?
原來他曾在國泰航空公司工作,為該公司創新小組的成員,負責研究機身安全檢測的有效方案,接觸到不同的檢測科技,再以創新精神把方案,延伸至基建和建築物之上。他表示,全球基建檢測需求很大,估計達700億美元,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全速建設中,人工智能安全檢測,可謂商機處處。
一般初創公司打開知名度,讓其他企業認識,最佳途徑乃參與各種大型活動和創新比賽。辛子隽回顧當培育公司的時候,既研發技術,也要為項目的商業化做好充份準備。數碼港給予支持很重要。他提及,創業要創意之餘,傳播技巧不可輕視,很多人只關於自己的想法,又或者只關切技術問題,其實要創科項目成功「落地」,讓別人認識產品服務,必須要有簡約事情的能力。RaSpect涉及不同的技術,應用的場景亦很多,重點很簡單︰「通過檢測機器人AI技術,創建更安全,更智能的社會。」
作者︰黃秉華 資深科技記者、香港STEM教育推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