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上任六星期之後,上周與傳媒午餐共聚,公布未來發展目標,以及如何分配使用今年《財政預算案》的一百億元撥款。
同一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小組亦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特首林鄭月娥宣布,中央推三項政策,具體配合大灣區建設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其中一項為中科院安排轄下的廣州生物醫藥及健康研究院,以及北京自動化研究所,到香港科學園落戶,主力協助推動香港發展醫療科技及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兩個創新平台。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早前立法會表示,《財政預算案》另設一百億元,資助科學園建設上述兩個科技創新平台,目的為吸引世界頂級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來港,與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進行更多中下游研發項目,為香港匯聚及培育更多優秀的科技人才。
國家兩大重磅科研院現在公布率先來港落戶,將帶來更多好處;一則是便利國內科研機構的國際交流,同時加強並突顯出香港獨特優勢。徐立之教授於2016年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業概況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企業要走出世界,急需外來技術,加大力度在全球市場投資研發,可是文化上差異、溝通障礙及不按規矩辦事,不少外國人對到中國工作有所卻步。香港有潛力接收這批被內地市場吸引的研發專才及跨國企業。….透過吸納更多跨國企業及全球科研組織在港紮根,香港有望可改變本地研發地貌。」
很多外國跨國企業及科研機構早對落戶亞太地區極感興趣,中國市場是焦點,不過,由於內地未達國際化及完全開放,令他們有所顧慮。
香港「一國兩制」方針下,保持了過往國際都會優勢,可成為這些企業前沿進駐地。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親自批示,支持香港成國際創科中心,關於這一點,科技園主席查毅超與個別傳媒人士討論時表示︰「大灣區出自最高領導層,必然是深思熟悉,而非偶然舉措,對香港而言,重點是我們在『一國兩制』下,提供了『前後腳』據點,讓外國企業、初創企業,未來可更具策略的進入國內市場。」
他提到目前中美貿易關係緊張,外資進入國內市場,或更加謹慎;香港的窗口作用便很有價值。查毅超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布局,有深刻了解,他強調大灣區不同城市各有專長,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是各方加強合作的關鍵,科學園亦積極配合這方向發展。
科學園的醫療科技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平台,未來也將是連結世界創科的平台,地位十分重要,據悉,科學園正興建兩座智慧型建築物,提供八十多萬平方呎科研及工作間,預計明年落成,以促進醫療科技及人工智能的科研發展。
《星島日報》8月18日一篇評論標題是《灣區便利措施陸續有來》,預期更多關於有助建設大灣區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規劃推出,香港期望已久條件和機會已經到來。傳媒午餐上,科學園展示了「積極務實,驅動創科,群策力量,全城啟航」的口號,配合目前形勢之下,看來寓意很深。
作者︰黃秉華 資深科技記者、香港STEM教育推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