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Slide
Slide
Hitachi_AI_HCI
Hitachi_HCI
HCI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阿里雲ET農業大腦助新農民轉型

胡曉明
胡曉明透露ET農業大腦未來將可應用到林木業及漁農業等更多不同的範疇。

馬雲曾指,上一代中國農民往往離鄉別井到城市當「農民工」,然而在大數據、互聯網的技術發展下,新一代農民有了新機遇,毋須再拋棄土地,可以轉型當「農民商」,而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將扮演重要角色。

無獨有偶,中國農業部今年亦公布中央財政將投入13.9億元人民幣,培育100萬新農民,正好響應馬雲預言許多年輕人將回到農村,做新型農民、創業農民和產業農民;而農業生產將全面數據化、資訊化和精準化。但具體要如何實踐這個宏大的理想?上周,阿里雲於上海雲棲大會正式推出ET農業大腦,並針對豬殖企業和閻良甜瓜種植,展示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為行業帶來變革。

自行開發人工智能技術

ET農業大腦是基於阿里雲自行開發的人工智能技術,目前已成功廣泛應用於智慧城市、交通、工業及航空方面。新推出的ET農業大腦則可通過應用影像、聲音識別,及實時環境參數監測等人工智能技術,監測每頭豬隻的日常活動、生長指標、懷孕狀況以及其他健康情況,為生豬養殖產業鏈帶來更多深入資訊。

透過運行以機器學習技術為基礎的數據及訓練算法模型,農場經理能夠利用ET農業大腦,實時監測農場及動物的情況。農場亦會安裝多個感測器以數據優化家畜的生長環境,並減低養殖過程中的人為錯誤。

原來豬隻在吃奶、睡覺、生病時均會發出不同聲音,而ET農業大腦則可通過辨別豬隻的異常叫聲發出語音警報。總部設於四川的生豬養殖企業特驅集團透露,從前,小豬意外死亡率高達3%,部署ET農業大腦5個月後,已成功降低了一半以上。過去,每隻小豬的成長信息全靠人手抄寫記錄,費時失事。如今,每頭小豬身上均附有ID證明,只須透過攝像鏡頭即可自動採集豬隻的體型數據,省時精確。

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暨阿里雲總裁胡曉明笑指:「那好比學生只須上課,毋須做家課作業,成績卻仍比從前優秀一樣。」

有效提高豬隻存活率

秋冬季是豬隻病疫的高峰期,嚴重時,特驅集團曾於數夜之間喪失百多頭豬。現在,ET農業大腦通過圖像識別和紅外線測溫技術檢測豬隻體溫數據,作為豬隻健康狀況的重要依據。假如豬隻體溫過分高於或低於異常,即會發出疫情提示,以便技術人員提前作預防治療措施。ET農業大腦的語音警報及智能疾病防治,有效提高了豬隻的存活率,讓特驅集團怡樂種場的豬隻出欄量,從去年的22至25隻,提升至今年的25至28隻,收益增長達10%以上。

特驅集團董事長王德根於上海雲棲大會上表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消費及進口國。特驅期望在2020年能夠達到養殖1,000萬頭豬的目標,但傳統的自動管理系統無法應付這個宏大的規模,更不用說以人手操作的管理系統。阿里雲的ET農業大腦將生豬養殖工業化,將互動自動化帶到一個全新水平。」

王德根續稱,憑藉ET農業大腦,特驅集團可從過去僅專注豬隻重量,放眼到豬肉的質量,故訂下「從200公斤豬到200公里豬」的目標。

智能互聯創雙贏局面

除了特驅集團,經營55個果園、總種植面積超過4000公頃的農產品企業海升集團,及每年生產超過200,000噸蜜瓜的陝西農村合作社,皆是ET農業大腦的早期用戶。在海升,大約10,000英畝蘋果樹的生長參數,已自動匯入至ET農業大腦進行分析,每年為企業節省多達2千萬人民幣管理費用。胡曉明透露,ET農業大腦未來將可應用到林木業,及漁農業等更多不同的範疇。

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博士則補充指:「目前的養豬方案不可無縫過渡至其他範疇,例如漁農業便無法仿傚在豬隻身上印上ID條碼,因此以攝像鏡頭監測ID是行不通的,需要度身訂制切合該行業的方案,但未必由阿里雲內部開發。因我們已成功印證ET農業大腦在養豬上可行,相信我們的合作夥伴將很樂意為客戶開發其他農產業方案。」

盒馬
通過阿里雲的技術,市民在超市(如盒馬)購物可藉智能手機掃描包裝上的條碼,追溯產品來源及整條產業鏈信息。

閔萬里續指,ET農業大腦的優勢並不止於農場。攝像鏡頭可無線傳輸數據回中央系統,繼而上傳至基於雲端的ET農業大腦進行數據分析及儲存。而通過阿里雲的物聯網技術,市民在超市(如盒馬)購物,可藉智能手機掃描包裝上的條碼,追溯豬肉來源,從出生、成長到餐桌整條產業鏈的信息,為中國農牧企業及消費者創造雙贏局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