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以數字化經營,管理個人財務,卻愈來愈難。信用泛濫,不少年輕一輩難以控制消費,往往成為月光族,更難以穩健理財。
現今年青人過度消費,也許是缺乏自制能力,也可能擁過多銀行帳戶,理財困難的原因,不一而足。研究顯示用戶掌握財政真實狀況,往往有可能改變習慣,情況跟用穿戴式後設備監察身體狀況,不少人生活習慣變得建康。客觀的數據,往往有助改善行為。
本地FinTech初創企業gini,開發了全新個人理財應用程式,有望助年輕人更擅於理財,掌握消費習慣,並建立儲蓄習慣。銀行並不提供理財工具,分析消費習慣和理財之道,用戶如有多個戶口,就更難掌握本身的財務狀態。但年青一代傾向以信用咭消費,可留下消費足蹤,於是gini開發了智能個人記帳理財應用程式,可讓港人以嶄新方式,了解消費習慣、分析財務狀況,並獲得消費奬賞訊息。
銀行級保安加密
gini也會為數據加工,以便用戶掌握消費資料。不少商戶採用不同公司名稱,作為信用咭的收款戶口,月結單上顯示不同名稱。gini會清理數據,還原原來消費商號名稱,並且加上標誌,消費開支更一目瞭然,並提醒用戶不尋常開支比例,標示信用咭或透支繳付期限,提醒用戶預備還款。
gini首席營運總監兼聯合創辦人梁敬熙說,不少人使用個人理財應用,首先會質疑保安。首先,gini並非雲服務,用戶登入銀行戶口後,gini並不儲存用戶資料。gini與銀行之間亦以最強,以256位元長度加密保護建立通訊,數據都只保留智能手機上運算,不會離開手機。
梁敬熙說,雖然gini可登入銀行戶口,但只能下載數據,卻不能執行交易。銀行用戶要從戶口過數,往往要配合其他認證,例如加密保護硬體,或者認證短訊。黑客要要通過gini盗取數據,過程也不簡單;可以使用gini並不會影響戶口安全。
「首先黑客要破解如何進入手機,再進入gini,然後開啟銀行戶口資料,過程極為困難。gini服務器也不儲存登入戶口資料,不存在可識別用戶身份數據,任何數據都已匿名化,不會知道用戶真正身份。」
梁敬熙說,大部分都收到多張月結單和信用咭的單據,卻不知整體財務情況。gini會作出分析,顯示扣除開支後的現金餘額,防止過度消費。
但是gini仍未能與本港其他的電子支付或錢包對接,用戶如使用八達通、AliPay、WeChat等電子錢包,現時仍無法追蹤。梁敬熙說,正積極與其他電子錢包尋求合作。
開放銀行標準先驅
歐洲銀行業正推動Open Banking與FinTech共享銀行客戶資料。Open Banking也稱為PSD2 (Secon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 。今年一月份英國金融監管當局要求英國九家最大銀行,包括了匯豐和巴克萊銀行,以標準API開放銀行數據,供FinTech共享。
不少銀行客戶的數據;存於銀行內只能供一家銀行使用,用途有限。一旦開放給FinTech,可發展成不同服務。gini就是整合了同一用戶多個戶口資料,可進行大數據分析,獲得不少寶貴資訊。不同銀行公開了資訊,消費者也更易比較不同銀行之間服務,比較不同惠優,對消費者也有益處。
銀行也並非沒獲益,透過Open Banking的API,更多FinTech會願意跟銀行建立業務關係,增加客戶互動。愈來愈多客戶透過不同的FinTech處理資金,減少銀行對於客戶的理解,Open Banking有望扭轉局面。
gini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Raymond Wyand表示:「gini以b2b模式營運,也就是可以與銀行合作,向用戶提供各項信用卡獎賞,以更精明消費。gini也可向金融機構提供大數據分析。」
開放銀行可以讓FinTech利用客戶在銀行的數據,以打造不同服務。現時,gini已可連結至中國銀行(香港)、花旗、恒生、匯豐、渣打銀行旗下的信用咭及銀行戶口,gini也是首個以Open Banking技術接連銀行的FinTech。今年一月,金管局亦就銀行業公開API標準作諮詢,未來用戶有望利用gini等FinTech,整合所有銀行戶口資料,再衍生不同服務。
gini於去年七月首度亮相,並在Citi HK Fintech Challenge中獲獎;gini亦獲選參加渣打聯同 SuperCharger 舉辦的「香港金融科技加速器活動2018」,並作內部測試,公開測試版現已可於智能手機市集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