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政府積極推動創新,作為本港最大創科基地的香港科技園,定下2018年大計。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指出,創科須備研究及開發能力,香港研究實力極佳,只是開發能力略遜,有些創科甚至欠缺商業模式,只要對症下藥,香港具發展創科的條件,香港科技園亦致力創造有關條件和生態圈。
香港科技園為香港的創科,扮演四大角色;包括作為本港最大的研發基地;本地初創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培育基地;香港、內地與海外創科生態圈的超級聯繫人,以及香港創新技術及創業驅動者。
沙田香港科學園之內,現時達652家公司進駐,來自22國家地區,其中259家屬於培育計畫內,園區就業人口達一萬二千多人。園區內科研企業須有一半人從事研發,科所以科學園可謂本港大科研基地。
黃克強表示,2018年香港科技園將重點發展數項技術;首先為數據、其次是生物醫療科技、第三是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
數據成重要資源
數據已成為公認重要資源,本港開始發展智慧城市,須掌握大量數據。科學園已於2017年推出Data Studio,為本港首個數據交匯平台,開放予本地及海外團體,包括了大學、初創、信息通信技術公司、研究機構和有關政府部門。其後又成立支持嶄新傳感器及系統試用的Sensor Hub;提供傳感器試驗平台。
黃克強說,香港科技園的園區已成為「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測試智慧城市技術,並蒐集作分析。「生活實驗室」是從歐洲興起的開發模式,屬於一種與用戶一同參與的軟件開發模式;「生活實驗室」本身並不開發軟件,只是連結用戶和開發人員於同一環境內,芬蘭就是大量以「生活實驗室」作協作開發智慧城市。
生物醫療方面,黃克強說香港交易所正諮詢修訂上市規則,容許生物科技企業可於無盈利,甚至未有收入下申請主板上市,配合投資期較長的特點,吸引生物科技到港集資。最近《新英倫醫學雜誌》甄選了兩項由中文大學教授領導研究,包括盧煜明教授DNA分析診斷早期鼻咽癌,莫樹錦教授肺癌基因突變研究,入選「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足證明本港生物科技實力,上述兩位教授亦已進駐科學園。
人工智能亦是科學園的亮點,科學園培育首隻獨角獸企業,專門研究AI的商湯,已獲多家國際企業採用。黃克強說,AI可配合金融科技,亦可應用不同行業。黃克強特別提及,區塊鏈技術未來可改變人類生活,亦是園區的發展重點。
促進市場及資金方面,香港科技園「科技企業投資基金」自推出以來,已向8間公司投入資金。去年4月,又再推出「環球創業飛躍學院」加速器計劃,定期與來自不同行業的業界翹楚合作,至今有超過50間初創參與培訓。針對本地領先企業使用本地研發而推出的「科學園技術方案業界應用計劃」,亦已與24間多家本地企業及藍籌公司合作。
人才是創科成功最重要的一環,香港科技園提供多個創業培育計劃外,去年11月聯同滙豐及香港天使投資脈絡,推出SPRINTER培育計劃,已完成企業家軌道的成員招募,共82間公司參加,培養初創的經營能力。
黃克強說,本港大學研究水平甚高,全球排名頭前五十位大學,本港佔去了四家,以排名前一百名大學計,更佔去五家,以香港人口比例而言,相當驚人。英國在首一百位大學之中,亦只佔了四家,可見本港的科研能力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