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轉型
教育加上科技(EdTech)著重科技提升學生學習體驗,不再只限網課、網上學習(e-learning),注入科技元素後的教育,增加了學生參與程度,自主學習打破傳統框架,學界積極參與推動,學生大呼「好玩」,翻轉教室拉近本地科技與教育距離,打開學界大門引入更多新點子。
「學與教博覽」2021以「教育當下.立足未來」為主題,將於十二月初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以混合模式透過現場及網上互動,注目話題離不開疫後創新教育、大灣區創新教育論壇,以及AI高峰會。科技在過去一年將教育界,掀起前所未有的急速發展,無論校長、老師、技術人員,以至學生及家長,都嘗試將科技與教育融為一體。
人工智能(AI)發展至今已成全球大勢所趨,本地學界也馬不停蹄為學生裝備。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教師發展和學校參與組主領趙建豐教授發佈21世紀學生所需技能與人工智能教育,為學校撰寫AI教材,現時已有不少學校率先採用教材為學校設計相關課程,學生製作的作品百花齊放。趙教授分析人工智能與近年興起的STEM不盡相同,人工智能涉及資料數據搜集及分析,擷取大數據的處理,將技術跨學科、跨領域進行應用。
不少人仍然誤以為人工智能等同電影中的機械人,惟AI早已悄悄滲入大家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當中,應用散落在醫療、教育等不同領域及行業當中無處不在。他表示,此份關於人工智能的教材百分百由零開始編寫,完整框架分為五大領域不同模組,由學校自行選擇深淺程度,以全球世界觀加入本地認知,讓學校因應校方及學生需要與學習偏向,由教師自行調教施教內容。他強調教材著重解難,跨學科題目當中包括科技融合藝術甚至人文學科,涵蓋科技範疇至人文道德倫理方面,對於學生處理人工智能涉及的數據私隱問題,或是機械學習自動化程序透過人工撰寫的演算法,在深度學習過程能夠在出現錯誤時負起倫理責任。趙教授表示,現時已積極籌備與大學合作,加強老師培訓工作。
參與計劃的中學老師反映此教材就像當頭棒喝,讓學校更貼近大時代趨勢,參與計劃的教師們互相分享經驗,節省由教師團隊自行摸索技術的階段。參加此計劃的其中一家學校保祿六世書院,女學生透過人臉辨識技術製作辨識口罩系統,為顧及系統的用戶介面UI美觀程度,注入動畫元素,同時加入聊天機械人(chatbot)。系統放到校門前,取締人手監察學生進校時,是否正確戴上口罩,如有錯誤系統會作出提醒。
學界普遍對於將人工智能元素注入校方課程表示歡迎,希望可以推及至小學甚至幼稚園,令學生多加留意日常生活細節,思考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活學活用。中學老師認為因為已有教材及框架,令學校在課程當中推動人工智能元素加快三至五年。
博覽另一焦點在於結合面授課堂與電子學習的混合式學習,有別傳統講課教學方式,老師摒棄紙筆考試測驗作為考核,由學生動手做作為主體,過程當中進行評核。聖公會阮鄭夢芹銀禧小學新增「廿一世紀教室」課程,小六生在「我是肥皂CEO」主題,學習搜集資料並製作自家肥皂,自主學習令學生更易融會貫通,動手做讓創作空間無限。小學生直言蒐集資料過程不沉悶,課堂上不再只以書本教授,將意念透過科技經過實驗最終製作完成品。學習由統一進度,走到根據個人程度差異進行學習,老師由示範轉為輔助學生自主完成,
是次「學與教博覽」將於12月8日至10日假會展舉行,除了高峰會及論壇外,更有200多場活動及300多個展位,展示本地及新加坡、英國、美國各地創新教育的自行研發項目。除了現場展覽外,亦有不同地區教育學者在網上論壇Global Forum以「數碼及後疫情時代教育和學校的未來」為題分享經驗。科技打破學習空間,迸發更多嶄新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