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時代
香港的工業曾於六、七十年代輝煌一時,當時華南一帶商人携同技術、資金來港開廠。可惜時至今日,本地工業發展今非昔比,廠商苦思良策,尋求升級轉型有所突破。香港科技園與香港工業總會聯手推出「研發共創平台」,目標將創新科技元素融入本地工業家未來藍圖,將本地廠商轉型帶來新氣象。
自八十年代起,內地的華南地區土地租金低廉、工資低、原材料成本低,吸引大量港商北上。後來珠三角工業繁盛令成本再度上升,廠商只能物色其他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繼續營商。曾經叱咤一時的電子零件、紡織、成衣、塑膠、玩具等主流工業,幾乎變成夕陽產業。至於仍然留港的廠商,大多依賴輕工製造,欠缺高端技術支援,升級轉型變得望塵莫及。雖然香港政府多次鼓勵廠商再工業化,加上受疫情影響,多年以來仍是只聞樓梯響。
製造業雖然尋求升級轉型,廠商未必能夠趕得上千變萬化的資訊科技步伐。香港科技園及香港工業總會一拍即合,聯手推出「研發共創平台」,為工總會員原有的工業技術注入創新科技,令本地廠商能夠借助平台資源及人際脈絡,藉創新資訊科技升級轉型,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嶄新科技注入產品研發當中。
位於香港科學園生物資訊中心2W大樓的「研發共創平台」,以3526平方呎的共享工作空間形式出現,第一階段提供8個工作間,每個工作間大約400平方呎,參與的公司需要每月繳交港幣13,975元,月費已包括辦公室基本裝置、以及使用科技園營運的實驗室和設施,包括:集成電路失效分析實驗室(ICFAL)、機械人技術促進中心(RCC)、傳感器封裝集成實驗室(Sensor Lab),以及可靠性實驗室(REL)。
要參與「研發共創平台」先由香港工業總會篩選,每家公司必須至少一半員工專注於研發產品發展,科學園再根據評選機制及程序審批。第一階段接納八家企業申請,目前已有七家企業進入評審階段。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表示,科技產業化與產業科技化環環相扣,參與此平台的本地廠商可以運用科技園的設施,將具備創新科技元素的構思盡情發揮。
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莊子雄表示,不少廠商會員過往遷至大灣區,在港仍有研發部門,但一直缺乏充足資源發展科技轉型,再工業化有賴加入資訊與科技主導。傳統工業已有產品雛型(prototype)及銷售渠道,加上科技園資訊科技配套便可如虎添翼。
信佳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申請「研發共創平台」的公司,在東莞及越南已設立廠房,過去專注專業影音、寵物電子產品。董事吳民卓博士海外留學回港後,認為業界再工業化後能將傳統產品提升至另一層次,目前正考慮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寵物電子產品當中。根據漁護署規定,登記狗主必須為其飼養的狗隻植入微型晶片確認身份,但目前尚未有針對貓隻有相同要求。吳博士正在研發寵物面部辨識功能,有助寵物走失時,或可透過閉路電視監察動物進入商場或公共空間的活動紀錄,從而協助尋找。
吳博士指出,雖然公司本身已有產品研發團隊,但對於嶄新的科技資源匱乏。透過加入科學園與香港工業總會聯手舉辦之「研發共創平台」,預計可以充分運用其龐大資源,例如以超級電腦進行產品研發時的運算,亦可透過其園內不同會員的人際脈絡,開拓產品更趨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