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Slide
Slide
Hitachi_AI_HCI
Hitachi_HCI
HCI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基因檢測突飛猛進 腸道菌成醫療靶標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代表盧景勳醫生介紹了超過300人的社區研究的完整結果,6成至9成屬於亞健康群組的參加者,徵狀分數改善程度至少達三成以上

醫療創新

近年基因檢測和定序技術進步,成本下降,腸道微生物體(Gut Microbiome)的研究進入了黃金時代,腸道菌提供了治療醫療靶標處方益生菌續陸出現。

腸道微生態與免疫系統有重要的關係,免疫系統失調導致不少過敏症和慢性病;近年發現腸道微生態與精神健康更關係密切,多項大型研究在各地進行。近期香港一項社區研究發現,益生菌可改善亞健康問題,以腹瀉、便秘、濕疹尤其明顯。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公佈一項共招募了超過300人的社區研究的完整結果,收集糞便樣本進行腸道菌群核酸測試(qPCR),再以次世代基因排序技術(NGS Gut Microbiome Test),研究腸道微生態與亞健康的關係,發現超過六成的慢性病患者有腸道失衡;123位(46.4%)有濕疹及皮膚過敏, 有140位(52.8%)有慢性便秘及142位(53.6%)超重及肥胖,其後參加者根據核酸檢測,補充不同症狀群組所普遍缺乏的標準劑量益生菌。

146位參加者補充益生菌兩個月後,進行了第二次的腸道菌群核酸檢測。數據顯示以上述方法補充益生菌,再評估改善參加者有關過敏濕疹、便秘和腹瀉症狀的評分。結果6成至9成屬於亞健康群組的參加者表示,徵狀分數改善至少達三成以上;其中9成腹瀉患者,平均徵狀分數改善程度超過7成,7成便秘患者平均徵狀分數改善程度,超過4成,6成濕疹患者平均徵狀分數改善程度,則超過3成。

徐國榮教授
徐國榮教授指,腸道菌群與自閉症有廣泛研究,發現剖腹生產的嬰兒,患自閉風險高至少出2成,可能與腸道菌群失調,導至免疫缺陷和訊號處理失效有關。

精確醫療對症下藥

參加者補充益生菌前後,不同症狀改善人仕中,特定益生菌相對數量,有不同程度上升。但補充益生菌後的個人腸道菌群核酸檢測,仍存在差異,服用標準劑量益生菌後,三四成人益生菌水平仍處偏低,或可解釋何以存在療效差異。

但研究發現經2個月補充益生菌,以16S rRNA基因定序技術檢測腸道內菌群的多樣性,濕疹病人腸道微生態α多樣性(Alpha diversity)亦有提高,從以往研究發現人腸道細菌的多樣性卻較低,健康狀況較差,故此α多樣性上升,顯示了健康改善。

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代表、皮膚科專科醫生盧景勳指出,濕疹患者大多缺乏嗜酸乳桿菌(Lac. Acidophilus)、雙歧桿菌(Bifi. Lactis) 、鼠李糖乳酸桿菌(Lac. Rhamnosus);而便秘患者大多缺乏植物乳桿菌 (Lac. Plantarum)及嗜酸乳桿菌(Lac. Acidophilus);慢性腹瀉患者則大多缺乏兩歧雙歧桿菌 (Bifi. Bifidum)、長雙歧桿菌(Bifi. longum)及加氏乳桿菌(Lac. Gasseri)。

盧景勳說,腸道菌群有如人類指紋獨一無二以腸道菌群核酸測試後,每人可度身訂做菌株及劑量,對症下藥療效更佳。益生菌質素亦影響療效,例如益生菌應附帶益生元(Prebiotics)以助益生菌生長,益生菌亦須有足夠的耐胃酸性,才可順利抵達腸道發揮作用。他期望業內有客觀指標,以助消費者選擇。

近期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多項精神健康有關,盧景勳說,2021年學會計畫另一項600人大型研究,針對腸道菌群與焦慮症狀/抑鬱、牛皮癬(銀屑病)、睡眠、兒童敏感的關係。

Science雜誌366期
腸道微生物體與大腦息息相關,導致多項精神問題;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微生物影響大腦發育和行為,圖為2019年11月2日的Science刊登論文,詳細解釋腸道微生物群和社會大腦之間的關係,微生物群如何導致社交屏障,甚至作為影響大腦健康的靶標。(資料來源:Science雜誌366期)

過度活躍菌群失衡

不少研究都發現服用益生菌,有助緩解焦慮和抑鬱情緒,甚至降低皮質醇,有助精神壓力水平降低。

從2011年香港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副院長徐國榮教授研究腸道菌群與疾病關係,國際醫學期刊上發表15篇有關論文,現正研究精神分裂、躁鬱、自閉症等。徐國榮介紹腸道菌群與腦部發育、自閉症、精神科疾病,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ADHD)等研究。

原來腸道微生物可加強了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腸道菌群阻止了內毒素(Endotoxin)從腸道管壁向血管泄漏,防止其進入循環系統。腸道微生態失調卻破壞了保護,導致血液的內毒素上升,中央神經系統發炎,患者抗壓能力下跌,負面情緒上升。

腸道微生物通過腸道內分泌和代謝物、腸道下免疫系統以及迷走神經(Vagus nerve),從而影響腦部,從多個動物實驗已獲得了實證。

近年,腸道菌群與自閉症關係有廣泛研究,發現剖腹生產的嬰兒,患自閉風險高至少2成,亦與ADHD病發有關,原因可能由於分娩過程影響了與母體的菌群反應(Microbiome interactions),導致免疫缺陷,而剖腹和順產嬰兒的腸道菌群亦往往有明顯差異。

「自閉症患者會避免社交接觸,其中一個理論是源於腸道菌群與大腦的互相影響,腸道通過代謝物(Metabolites )或迷走神經,改變了大腦處理訊號反應;自閉症患者嗅覺極為敏感,一旦聞到陌生氣味,就會避開接觸建立社交屏障。改善腸道菌群有可能增強腦部處理訊號能力,重建正常社交。」 

ADHD亦與自閉有不少相似之處ADHD患者往往不能建立獎賞預期(Reward Anticipation)原來非ADHD兒童在期待獎賞,大腦紋狀體區會有激烈反應;ADHD兒童卻不能專注可能會有報酬的預期,行為出現反常。

研究發現,原因也可能是腸道菌群的失調,無法生產足夠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獎賞預期無法建立。

ADHD患者體內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均較正常為低;加上腸道微生態α多樣性亦低,間接證明了兩者關係。徐教授提出了調理腸道微生態,舒緩抑鬱症及自閉症狀,可能是未來治療手段之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