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Slide
Slide
Hitachi_AI_HCI
Hitachi_HCI
HCI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大灣區推醫療融合 多項議題極待解決

大灣區疫後醫學新世代研討會
在「大灣區疫後醫學新世代研討會」上,多位醫療專家介紹兩地融合的趨勢。

醫療創新

近年不少港人在大灣區生活,香港醫療技術與大灣區醫療體系發展互融,為港人和當地市民服務,相信是必然趨勢。上星期「大灣區疫後醫學新世代研討會」上,多位醫療專家介紹兩地融合的趨勢。

香港創新醫療學會顧問及項目管治委員會主席高永文醫生指,港澳醫療水凖在大灣區,可說較為先進,灣區城市對高質量醫療需求殷切,多年來港澳發展新醫療形式,引進醫療科技,結合本港醫療管理的長處,大灣區對「港式」醫療服務,有一定需求,更可與灣區攜手,提昇醫療水平。

2年前,高永文透過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研究,檢討香港專業人員和醫療人員,如何在大灣區發展,以及各項的困難。研究所獲結果目標是向三地政府建議;後來新冠疫情爆發,發展大灣區醫療停頓一年。高永文說隨著疫情受控,可重新啟動大灣區醫療合作。

高永文指要把先進醫療技術引進大灣區,首先配合專業人才,三地各有不同培訓及專業凖入的要求,香港就有醫務委員會和執業試,內地亦有不同要求。目前通過CEPA兩地資格互認或考試的安排獲取內地的專業資格,本港醫生如往內地作短期執業,中港合資醫療機構可增聘本港醫科畢業生。

高永文表示,未來須釐清不同醫療專業灣區的執業資格,目前國內三甲醫院的醫務人員可多點執業,他相信香港醫療人員亦會走同一方向,選擇多地執業。雖然CEPA容許本港醫療機構進入內地營業,註冊上仍有各項問題,各部門各有要求,所以統一香港、澳門以醫護人員到大灣區執業註冊和准入,甚至開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對三地醫療融合甚為重要。

高永文
香港創新醫療學會高永文醫生:研究顯示大灣區發展醫療融合,須兼顧專業資格執業、藥物及醫療器械註冊、發展商營醫保、以及遠程醫療等問題下手。

醫療器械統一凖入

他又指,另一重要議題為統一藥物及醫療器械,進入大灣區審批機制;目前,三地各有不同制度,不少藥物和醫療器械在香港可以使用,但在大灣區則仍未獲批。較早前,不少內地民眾因為採用內地沒有的藥物和醫療器械,結果要專程來港。三地在藥物及醫療器械註冊和市場准入,以至稅務都必須改革。

以往本港亦有不少醫療器械研發,例如香港有醫療專家研發手術機械臂,然後利用大灣區作原型或大規模投產,但進一步推進,又必須臨床研究。可惜是香港病人數量不足,臨床研究又遇到問題,難以短時間內達致一定數量的臨床病人。

高永文指,如果可以同步在大灣區臨床研究,有利本港醫療器械更快推出。此外醫療器械亦須內地臨床研究,故此亦有利香港開發的醫療器械,打入內地市場。

高永文說,發展商營的醫保亦對整合大灣區的民營醫療,進而拓大民營市場,甚至是參考類似香港自願醫保模式,市民可到民營醫院就醫。內地民眾習慣到三甲醫院就診,雖然內地醫保普遍,選擇民營服務要付出較貴費用。他建議擴大醫保覆蓋率,大灣區市民除了選擇公營服務外,可在民營市場有更多優質醫療選擇,有助大灣區民營醫療的發展;改變內地仍以公立醫院為主導,讓市民選擇更多民營醫療。

遠程醫療合理資源

高永亦指,疫情爆發以來,醫療服務注重遠程醫療和人工智能,減低醫務人員受感染。其實遠程醫療發展一段時間,主要是方便偏遠,或醫療水準較低地區,有機會獲高質醫療諮詢,甚至是跨境的服務。

「近年以人工智能或手機遠程醫療應用興起,又讓醫療資源分配更合理。」高永文舉例:「英國為例推動醫療手機應用,市民上網諮詢簡單病例,以AI成功解決5至6成的病例,大大減低基本醫療;所謂GP服務需求。」

他指即使專科診症,AI或手機應用亦可作為分流,令醫療資源使用更為合理。以往不少大灣區市民趁港的專科醫生就診,疫情後不少病人無從南下,無法繼續治療。

高永文說,資訊科技可解決上述難題,大大改善了影像傳送清晰度,以及各項通訊。不過,礙於醫療組織和專業責任,遠程醫療仍有不少難題,例如是醫學倫理或守則,醫生無法透過遠程診症。

「其中一個方案就是設立內地建立遠程的醫療中心,當地醫療人員陪同下,接受港澳醫生諮詢。長遠而言,三地政府須設立醫學的法例架構,以至專業規管和道德守則達成指引,以方便以手機作普通和專科病診。」

劉少懷
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創會會長劉少懷醫生 (圖右)。

「大灣區疫後醫學新世代研討會」由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及創偲國際企業聯合主辦,香港心理學協會協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