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
Slide
Slide
Hitachi_AI_HCI
Hitachi_HCI
HCI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糞便檢測

BioMed
COVID-19患者呼吸道清除後,仍留存於糞便,所以糞便檢測或可成為一種篩查,找出無病徵但帶病毒「隱形個案」。

電腦J手記 

近期香港四波疫情中,政府首次靠污水檢測病毒,作為大廈強制檢測甚至封區依據,不過能否揪出隱形帶菌者成效存疑,不少大廈污水因有陽性,被勒令強檢甚至成區,究意糞便檢測敏感度有幾高,是否找出隱形帶菌者?各有不同說法。但發展糞便檢測,可以找出唔少病原。

上年三月,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已指出,COVID-19患者呼吸道清除後,仍留存於糞便,所以糞便檢測或可成為一種篩查,找出無病徵但帶病毒「隱形個案」。

中大張立教授團隊亦研發微型機械人「QuickCAS」,機器人以靈芝孢子包裹上氧化鐵納米粒子及碳量子點使其功能化,針對檢測腸道的難辨梭菌,測系統半小時有檢測結果,亦可以檢測多樣其他肺炎鏈球菌、沙門氏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和幽門螺桿菌等病原體,亦係以糞便作體外診斷技術(IVD,in vitro diagnostic)。

體外診斷系統一般係在活體外人工環境下測試,以前係以抽血檢驗、檢驗尿液,甚至唾液診斷,糞便檢測則集中檢測結直腸癌,結直腸癌係本港最常見癌症;佔癌症新症17%,即係六名新增癌症患者,一人係患上結直腸或者簡稱大腸癌。

大腸通常係指結腸,大腸癌有時稱結腸癌。結腸位處於腹腔,從右下腹的迴盲瓣以下開始連接盲腸,往上延伸後稱為升結腸;接著再向左邊橫跨整個腹部稱橫結腸;向左下腹下降稱降結腸;連接乙狀結腸,最後才是直腸,範圍較小。

一般專科醫生為病人定期大腸鏡檢查,通常10年一次,盡早識別到瘜肉;最理想係直接照大腸鏡,順便切除早期瘜肉。但照腸鏡相當麻煩,必須先清腸,照鏡亦要鎮靜麻醉。

雖然瘜肉未必發展成癌症,及早切除可防患未然,即使大腸癌早期,以微創亦可切除大腸癌,治癒率甚高;最大問題係晚期,癌細胞通過淋巴及血管轉移(也就係擴散)至其他部位,最常見係肝臟,亦最難搞,原因係肝臟肝門靜脈與大腸相連。大腸癌也可通過腹部靜脈,擴散到肺部,變成非常棘手。病向淺中醫,一啲無錯。

早期大腸癌患者,身體可能毫無病徵,大腸鏡係最好方法,但香港好少可騰空一日檢測(因為花全日時間),政府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特定年齡組別居民去私營醫生篩查;亦先做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檢驗,發現陽性再照大腸鏡。

本港新上市嘅生物醫藥股諾輝健康(06606:HK)開發體外檢測「常衛清」,以檢測糞便樣本,作為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然後交回諾輝做化驗;原理上同美國嘅Cologuard差不多;如果發有問題再做腸鏡。「常衛清」宣稱以多基因靶點,以糞便進行FIT-DNA合併檢測,比香港一般單以FIT;「常衛清」FIT-DNA檢測以抗體檢測大便隱血,驗出糞便基因內基因靶點變突,理論上更早篩查大腸癌患者。「常衛清」亦可在家中以糞便寄出作檢測,敏感度略比FIT高,但仍比照腸鏡低,更早可發現病變,雖然有機會假陽性,但亦可鼓勵更多人去照腸鏡,亦係好事。

其他糞便檢測包括PCR,分析糞便內腸道菌群,發現敏感及免疫問題,以至患上都市慢性病嘅機會,較有代表性嘅檢測機構,係中大研究人員創立嘅生物醫學科技控股(BioMed),科學園16W投資BIOMED 科研檢測中心,已經是CAP標凖,可進行qPCR及16S兩種全方位腸道微生態DNA分析,非常先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