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科技
阿里巴巴舉辦天貓雙11,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示範阿里雲各項技術,應付極限擴充和最關鍵的場景,通過天貓雙11考驗,擴充能力幾乎沒有懸念。
近年,無伺服器運算(Serverless)雲原生(Cloud Native)技術,可提供不同運算功能,理論上亦具極快的擴充能力。
雲原生技術是泛指以容器等技術,提供多項的無伺服器運算,不須管理任何基建,並自行擴充容量;包括不同的Functions;類似AWS的Lambda和Google的Functions,阿里雲亦有Function Compute,可從雲端直接執行源碼,毋須設立任何伺服器。
雲原生也提供林林總總AI功能;如視覺運算、實時翻譯、聊天機器人之類。今次雙11阿里雲以自然語言處理(NLP)、圖像識別、語音合成(TTS)和雲渲染(Cloud Rendering)等,支援雙11內多項活動。
支援SaaS
雲原生技術的主戰場,其實在數據庫和大型數據倉庫。雙11可無驚無險,穩定完成的關鍵,就是阿里雲開發雲原生數據庫,已臻成熟。各項雲原生技術,又以數據庫和數據倉庫難度最高,但對公有雲業務發展,也最為關鍵。因為企業積極建立的「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運算架構,最終要靠雲原生數據庫;不少雲運算架構,仍以IaaS為基本,也就是所謂虛擬機器,雲原生數據庫是連接IaaS至容器以建立SaaS的主要橋樑;支援自行擴充的SaaS運行。
天貓雙11是檢證上述架構最佳場所,以雲原生數據庫連接至大量容器。2020年天貓雙11為期11日;累計成交額達4,982億元人民幣(約741億美元);11月11日午夜,購物開始的頭26秒內,訂單最高達每秒58.3萬宗,與12年前(2009年11月11日)相較上升了1,400倍;系統仍可應付,雲原生數據庫PolarDB-X就是幕後的英雄。
中國內地不少關鍵數據庫,目前運行在Oracle或IBM數據庫上,但轉移上述工作不能有半點差池,須具備實際用例,雙11就是示範;即使Amazon,要經數年努力,才成功移植電子商務系統,從Oracle移至AWS的RDS和Redshift上,可見其難度之高。
數據庫移植潮
雲原生數據庫的市場,以AWS為最大玩家,最早進入市場,2014年就推出了Aurora ,再一步步打破Microsoft、IBM、Oracle市場壟斷;此後阿里雲也發展雲原生數據庫,雲原生數據庫,如雨後春筍,除了AWS的Aurora和Redshift、Azure SQL、Google的Spanner,以及阿里雲PolarDB和AnalyticDB等。去年,阿里雲再發佈擴充能力更高的PolarDB-X,結合分散SQL引擎DRDS與分散儲存X-DB,國內不少企業核心業務系統,陸續轉移至阿里雲。
達摩院的首席科學家、阿里雲數據庫總負責人李飛飛一再表示,今年PolarDB-X國內會取代10000個Oracle大型的數據庫,可見雲原生數據庫已整裝待發。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程立說:「我們很自豪,全球最大購物節期間,為約8億消費者和25萬個品牌提供支持。確保『零死機』基礎架構、以及提高開發人員效率的雲原生方案;提供最順暢的購物體驗,阿里巴巴技術通過重大考驗。」
增長最快產品
阿里雲公佈,Apache Flink支持阿里巴巴實時計算平台,高峰時期每秒處理數據流量總數40億條,去年則為25億條,數據庫平台MaxCompute每日處理1.7EB的數據(1EB等於10億GB),規模相當於處理全球約70億人口、每人230張高解像相片。
阿里雲開發雲的PolarDB,AnalyticDB和Lindorm等原生數據庫,而PolarDB峰值期間處理每秒1.4億條條數據庫處理的新記錄,比去年提升60%。雲原生的數據倉庫AnalyticDB分析多達7.7萬億行實時數據。
PolarDB系列是阿里雲增長最快雲服務之一,PolarDB1秒鐘內,負載增加13倍仍保持穩定,峰值TPS達8700萬次,成本為傳統數據庫1/6。
另外阿里雲「容器叢集」(Container cluster),1小時內升級到100萬個容器(Containers)。與四年前相比,雲原生技術實現了最佳彈性和調度能力,每1萬個交易所耗用運算資源,可減少達80%。
PolarDB-X和AnalyticDB協助了中國郵政雙11期間,處理超過1億張訂單,約10萬名用戶網上查看包裹實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