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J手記
近日國內留守女學生鐘芳蓉,受到畢生研究敦煌的樊錦詩教授感召,以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報讀北京大學考古系,一時傳為佳話。
「留守」一詞是指父母俱長期外出打工,寄養親友家中成長的小孩。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成千上萬工人離鄉背井,無從照顧子女成長;「留守」包含無數期盼和孤獨。
鐘芳蓉父母知女兒聰慧,極力栽培,終以優異成績投考北大。樊錦詩以「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相贈,願鐘芳蓉找到畢生所愛。鐘芳蓉修書回函:「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找到心靈的歸處。」
樊錦詩夢魂縈繞,一生最愛就是敦煌,最突出貢獻就是數碼化敦煌文物。
樊錦詩與香港素有淵源。港大饒宗頤教授研究敦煌學,有開山之功,跟樊錦詩惺惺相惜。樊錦詩助香港志蓮淨苑大雄寶殿,以莫高窟第172洞窟內觀無量壽經變製成壁畫。
莫高窟有1,650多年歷史,洞窟735個,經歷多年破壞盗竊,如今保存完好、壁畫和彩塑洞窟只有492個。80年代,邵逸夫曾匿名向敦煌研究院捐款,為洞窟加上保護,免於大量破壞和被盗。「當時我們窮到什麼程度?莫高窟連窟門都沒有,風沙直接吹進洞窟裡。」樊錦詩不忘邵逸夫的貢獻,跟香港的緣份。
洞窟空間不大,壁畫和塑像以泥土木材製作,年代久遠,多年破壞已非常脆弱;遊客到訪過多,洞窟環境更變得不穩定。
80年代樊錦詩提出了「數字敦煌」設想,一方面儘快保存文物原貌,本來洞窟爬梯子才看清畫面,逐步為每幅壁畫、每尊彩塑,建立數碼和全息影像,某些洞窟甚至可用VR欣賞。數碼技術重建了敦煌,窟內藝術品可移到窟外,甚至網上欣賞,遊客看到洞窟內更多的細節,減少了逗留洞窟時間,既保護洞窟文物,又廣傳敦煌的美學。
近年Google藝術與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亦以科技讓網友暢遊美術和博物館,導賞名畫雕刻,異曲同工。
本港2018年辦過「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介紹敦煌文物。除了樊錦詩,敦煌莫高窟吸引無數中國考古和美術工作者,長年黃沙萬里中,臨摹拍攝,留住含笑千載的佛陀。
一個民族氣質修養,歷史藝術才能沉澱,臻于至善。樊錦詩以科技,保留了中華之美,興廢繼絕,潤色鴻業。願鐘芳蓉薪火相傳,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