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華為成立新業務部門Cloud BU,專注發展雲運算,規模達到二千多人;應對未來的雲運算業務發展。華為業務焦點以雲運算為基礎,除了本身國內的公有雲,亦協助營運商建立公有雲。華為的雲運算技術隊伍獨立成軍,瞄準了IT基建向雲運算轉型的商機。
2016年,華為銷營收入增長了32%,純利躑躅不前,輕微上升0.4%;除了受終端業務拖累,流動營運商升級4G後,資本開支停滯亦有影響。華為企業部門也未能支撐大局,成立Cloud BU,顯示華為以為雲運算市場,尤其是協助營運商升級公有雲基建,有助改變盈利受壓的局面。
深圳舉行第十四屆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輪值CEO徐直軍指出,未來十年,全面雲運算化時代即將來臨,華為認為雲服務已成基本商業模式,大力投資於建立公開、安全的雲算運平台,統稱為「Huawei Cloud Family」。
華為宣佈在中國國內推出公有雲,國外則與營運商合作,推出公有雲。華為已為德國電訊、法國電信(Orange Business Services,OBS)、西班牙電信等攜手,合作推出公有雲服務,亦為多家企業建立雲服務平台;包括了CERN、大眾汽車、飛利浦等客戶。但華為面對Microsoft、IBM、AWS等服務商競爭,突圍固然不易。阿里雲亦佔去國內超過三成市場,華為公共雲起步太遲,初期也可能舉步維艱。
徐直軍同意,拓展已發展市場不易,上述服務供應商有先天優勢。不過,華為在發展中國家有遼闊的市場,仍有可為之處。華為也會與營運商聯手,憑擁有的行業知識,仍可與AWS等爭一日長短。
華為推公有雲套件
據華為Cloud BU總裁鄭葉來表示,華為持續投入雲運算技術近十年,提供基於OpenStack開放架構,實現雲平台互聯互通。華為亦推出了面向Cloud Native應用開發人員的公有雲套件ServiceStage,包括了開發流程架構、應用和資源調配、Microservices管理等功能。華為在建立大型公有雲的技術能力,可說萬事俱備。
從多項技術的公佈,華為一步步開發以「平台即服務」PaaS的雲套件,採用以Cloud Foundry基礎,支援快速DevOps開發模式和Microservices架構。從2005年起,華為已加入開發源碼Cloud Foundry基金會,現已為金級會員。華為又與Mesosphere合作完成Mesos平台,支援為Cloud Foundry的應用優化PaaS資源分配,可將PaaS上處理器和記憶體集中,供數以千計應用共享。
華為大力支援最流行容器技術;開發以Kubernetes協調容器的技術,推出Kubernetes引擎,以快速打包和部署Docker容器到不同的Linux平台。過去兩年,容器技術在中國極高速成長,華為亦大舉投資於容器平台管理工具,幾乎是。上述ServiceStage,並非新技術,而是集合了華為PaaS(即以往FusionStage)、PaaS資源管理、容器技術等經驗之大成。去年,華為甚至推出針對Docker容器中央化的儲存體(Volume Storage)Elara,Docker可在多個儲存組成叢集自由移動。華為深度支援容器技術,為數據中心轉型打好基礎。
上月,華為也成為「原生雲運算運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NCF)的創會會員;所謂Cloud Native,乃指一開始就針對雲平台的應用開發模式;除了以DevOps加快開發周期管理,應用的本身內建提高穩定性、容錯能力、具擴充能力等條件。傳統上,上述能力應由不同基建設備提供;雲運算的世界中,所有基建可以軟件方式部署,應用設計本身會按PaaS架構,自動改善運行穩定和效率。Cloud Native是Netflix經過多年實踐的概念,幫助Netflix在純雲運算的環境中狀大成長,如今已成為雲運算應用開發的方向。
從過去數年公開源碼社區內的貢獻,華為已擁有全球有數最優秀,能夠以公開標準,建立公有雲平台的技術隊伍,基本上已無懸念。華為可否以公有雲技術,再一次創造業績的奇蹟,就要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