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應用日益普遍,有關AI如何影響未來人才需求的討論,亦愈來愈多,AI有機會取代大量的職位。
百仁基金與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聯合主辦「AI時代:職場、人才、教育」論壇,邀請國際專家探討AI起飛,對未來職位和教育的啟示,並邀請了二百多家學生參與。不少同學都擔心AI導致未來大量職位消失,學生們都較為擔心未來就業前景,以及如何裝備自己迎接AI 時代來臨。
2017年,中國亦發表AI戰略:2030年發展成全球AI創新中心,全面發展AI應用;包括消費產品、金融、智慧城市、無人駕駛、醫療、安防等各方面,AI和機械人正取代重覆性工作,甚至取代一些專業職位。
從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歷多次技術的轉型,獲得了巨大經濟盈餘,特別是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最明顯是流動電訊和互聯網,以至流動支付和金融大行其道,中國經濟獲得飛躍性發展,一舉邁進無現金社會。
隨著中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產業須升級轉型,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AI也為中國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契機。
以流動電訊為例,中國就跳過了固網時代,直接以無遠弗屆的流動通訊,迅速提昇社會效率;互聯網帶來電子商貿;流動支付又引進數碼化的金融,提升交易效率。隨著全民連接互聯網,中國進入大數據時代,隨之而來的就是AI助力各產業發展。
AI雙刃利劍
中國缺乏專業人才,AI可補充了人才短缺,亦帶來的大量消費和生產盈餘。但是AI亦有機會導致職業崗位大量的流失。
去年,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曾與牛津大學合作,就香港就業市場受AI衝擊,作出系統性的風險研究;發展本港370萬就業人口,135項職位之中,發現其中28%未來有7成以上,有被AI取代的風險。
AI時代,須不拘一格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固然是挑戰。中國亦缺乏足夠的教育人才,原來AI亦可應用在加強教育,解決各種培訓和幼兒教育的問題。
百仁基金與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就AI時代影響人才教育舉辦的論壇;主講嘉賓包括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統計學系與計算機系教授朱松純教授、美國上市的「流利說」AI教育創始人王翌、ExaLeap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江朝暉、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等。
百仁基金主席及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席李家傑說﹕「大家應該越來越感受到 AI 迅速發展帶來的挑戰。我們都肩負著一個共同的責任,就是面對AI新時代,我們可以為香港的未來做些什麼?AI也有機會令少量掌握數據的人,主導未來社會資源,所謂」數據鴻溝」(Digital Divide)進一步擴大。」
李家傑在國內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費提供矯正手術,但醫好了身體,未來這些兒童在以AI主導的社會,如何可以競爭求存,仍然令人傷神。
李家傑說,作為一個起點,他會先推動編程技能的普及化,讓每一位學生,包括基層學童,有平等機會學習數字技能,讓AI發展真正有益於人類的發展。李家傑宣佈了贊助5000名學生學習編程,掌握新一代的數碼技能,他認為AI已進入了戰國時代,學生必須掌握編程的「神器」,才能在公平起點上競爭。
AI解決知識傳授
到了主題演講,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統計學系與計算機系教授朱松純教授以「如何用人工智能提升人類福祉」為主題,當中帶出AI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帶領社會進入大統一時代。
他提出強認知AI,可以理解人的意圖,甚至達到因果推理,對中國教育及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扶貧先扶智,善用AI扶智計劃於少兒教育,讓學生利用機器人的引導式陪伴學習,讓教育全面達至解惑、授業、傳道理念。AI扶智計劃已推廣至貧困藏區學生,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化,開創AI+教育的新時代。
朱松純說,以往教師只集中於授業解惑,而AI作為教師可以更個性化,按照學生的進度講授,教師可以集中到較高層次的工作,例如是傳道,集中更高層次教育工作。
美國上市公司「流利說」創始人王翌博士則介紹「“AI+教育”- 開啟智慧學習新時代」,他指出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多方面造福人類,尤其在教育方面,可幫助城鄉各階層的學生追求夢想和獲得智慧。此外更可利用大數據訂製個人化學習路徑,學生可以更高效地學習,不必規範於傳統學制年期。
「流利說」已應用在中國落後地區,為缺乏教師的地區,以AI老師基於深度學習,快速掌握英語,並可按用戶調整學習內容和進度。
AI創造新就業
ExaLeap首席執行官江朝暉提出了「在萬物互聯的世界找準定位」的方向,說到AI分開訊息採集,數據理解,及轉變應用三個階段。
江朝暉曾經任Google技術總監,也曾於思科負責推動中國物聯網(IoT)業務的高層。她從IoT角度,分析AI的未來。物聯網是機器與機器之間通訊,從蒐集大量的數據,AI通過數據的深度學習,以及進行分析,訓練出外同模型,然後作出預測,大數據加上算法就是AI的基礎。但數據須從不同方式蒐集,包括了互聯網、感應器、不同的系統,通過數據標注(Labeling),才令數據變得可用,然後才能通過分析,達致有意義的結論。
江朝暉認為,未來還要大量人才,蒐集和整理數據,也必須整理數據到可分析的格式,強調未來五至十年工作機會,主要來自數據的理解,需要大量科學家和編程人員分析,教育機械人及電腦如何理解數據,再讓AI作預測分析,轉變數據為應用。她亦對香港政府多個推動吸引AI人才的措施及計劃表示肯定及期待香港轉型,希望年輕人持續學習,迎接新機會。
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黃錦輝教授從「AI如何改變香港教育的未來」,探討教育的未來。黃錦輝解釋人工智能就是雲計算、大數據及機器學習的合體,
黃錦輝表示,AI應被正名為「AI+」,因為AI不能獨立存在,只是作為底層平台,支撐金融科技,智慧城市及生物技術。AI與金融結合誕生的未來金融工程有利造就強大可靠的系統以分析金融市場,而AI與服務結合的機器人將有效貢獻醫療保健。
黃錦輝預視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將提升人類在AI科技發展領域的競爭力,籲學生早日為未來事業裝備自己。
為論壇主持揭幕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則對普及數字技能計劃表示振奮。他指AI技術席捲全球,顛覆傳統商業模式。但大家不需過分憂慮AI取代人類,AI普及反而能夠為人類帶來積極正面影響。他勉勵年輕人了解社會發展需要和趨勢,早日為迎接新趨勢轉型。